章節摘要
評價不應該是選股決策流程中最重要的因素。
評價架構可能對選擇科技股很有用處,但是評價並非科學,而且會有我稱之為「精確的陷阱」的問題:精確的答案,但是這種精確並不實際、不可能,或是不合理。
採取行動前應該提出的問題,會視公司是否創造穩健的獲利、最低獲利,或沒有獲利而定。
但在行動前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是:目前的評價是否大致合理?
科技股有時候可能看起來很貴,但是不表示這是不好的股票。
本益比本身沒有什麼用處,根據成長調整的基礎來看本益比一直是很重要的事。
成長性較高的股票,本益比也會比較高,因為高成長公司的獲利來源,比低成長公司的獲利來源更有價值。(假設資本密集和現金流量類似的情況下)。
優質的盈餘,也就是先由營收成長帶動、然後是營業利益率擴大所帶動的獲利,還有轉換成強勁自由現金流的獲利,也值得擁有較高的本益比。
至於獲利穩健的公司,本益比與未來每股盈餘成長預估一致或略高一點,大致上也算合理。
優質股票如果股價沒有反映高成長率,對長期投資人來說可能是非常好的投資標的。
如果是獲利很低的公司,你可以預期本益比會超高(大於40倍),但仍可能會是好的投資標的。
EX:亞馬遜和NetFlix。
如果是沒有獲利的公司,要計算評價就是個很大的挑戰,但是四個邏輯測試問題,以及根據營收(價格營收比)等因素進行的評價比較,有助於判斷評價是否大致合理。
針對目前沒有獲利的公司,應該提出的四個邏輯測試問題是:
1.有任何一間商業模式類似的上市公司已經獲利了嗎?
2.如果公司整體而言不賺錢,那麼公司裡是否有個部門正在賺錢?
3.是否有任何原因導致規模經濟無法帶動獲利?
4.是否有具體的步驟可以讓經營團隊帶動公司的獲利成長?
小樂說
評價一家公司的股價是否合理,作者指出需要根據其獲利的狀況而定。
以台股而言,真正的超長期成長股非常少,即便如台積電這樣的世界級公司,也不是都可以在營收與獲利方面持續多年的成長趨勢。
而在美股當中,許多科技個股儘管獲利不佳或甚至根本沒有獲利,如亞馬遜、特斯拉等公司,仍受到市場的青睞與追捧。
投資成長股的邏輯在於,只要公司的營收持續成長,即使目前看似沒有賺錢,但只要高成長能持續下去,股價也就有可能超乎合理的範圍。
不過追求成長也是兩面刃,當公司的成長不可持續,長得再高的樹也不可能到達天際!
所以個人認為投資成長股還是得關心其成長的態勢是否能延續?目前的股價評價是否超乎合理範圍太多?
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,投資人還是得考慮股價長期往下的風險。
再來說說這兩天公布配股、配息的玉山金控,顯然從股價的下跌可知道其配息政策讓許多投資人失望。
我認為一家公司多賺錢就多配息,既然少賺,配息當然就會縮水,這是無可避免的事情。
若公司少賺錢卻還打腫臉充胖子,硬配出符合股東期待的股息,才是荒謬、不合理!
以去年的公司獲利來看,玉山金目前的本益比接近25倍,確實看似較高。
但若今年公司的獲利能力回歸正常呢?
假設以近五年的平均獲利1.47元來看,本益比就會下修至17倍左右,是不是比較合理了呢?
股票投資本來就有風險,投資之前應多多思考自己的投資邏輯與策略,到底是以長期持有資產為目的,還是只是為了短線作價差?
如果是前者,那麼短期的股價波動與公司暫時遇到逆風的狀況,又何必整日心驚膽戰呢?